对于郑承运这个儿子,皇帝想了想,发现自己对他竟然没有什么印象。
还是问了周围的人,才想起郑承运的母妃是谁,郑承运平时是什么作风。
因为父皇不喜母妃,郑承运平时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存在,虽然碍于皇子的身份,没有人怠慢,但也没有人亲近,也就是身边
常年伺候的那些人还对郑承运有点关心。
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,郑承运的性格也是习惯低调的,在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刷出什么存在感出来,平时就是跟在太子和其他几个兄长后边。
也是陈嫔会教育孩子,因为陈嫔自知身份微薄,出了一张脸也没什么出彩的才艺,又过了这么些年,连美貌都比之前衰减了许多,凭借自己的出身到现在已经走了大运,也没什么不甘心想往上面继续攀爬的想法,对自己现在的情况很是知足。
陈嫔的淡然态度也很好的影响了郑承运,虽然外部环境对自己不怎么友好,但郑承运还是有盼头的,从小懂事后的心愿就是成年后开府,努力将自家母妃接出宫供养,至于争夺皇位?前面的那些兄长哪一个不比自己有本事,外家还给力,自己肯定争不过啊。
郑承运低调了二十一年,就想安安分分的度过余生,怎奈何前面的兄长们太有本事,最后反而闹腾的都出局了,就连之前看着态度冷淡的几个兄长,原来心里也藏着事呢。
然后,太子这个光荣的位置,就突然花落大龄单身男青年郑承运的身上。
先不说接到旨意之后陈嫔母子两人有多么懵逼,下了这个决心的皇帝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在皇帝召郑承运见了一面之后,这种不满的情绪就进一步扩大了。
在皇帝看来,郑承运除了一张脸完全吸收了父母的优点长
得特别好看之外,其它方面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,和前面的几个孩子根本没法比,更别说太子了。
想起太子,皇帝突然想到郑承运和太子这个哥哥的关系不错,如果上位之后,肯定会对其多加照顾,心情也就没有那么糟糕了。
在人生最后的阶段,有郑承运这么一个糟心孩子作对比,皇帝终于重拾了对原太子的父爱,想起原来的太子身上的各种好处,可这个时候,之前的太子早就被他亲自废了,就连皇帝后悔想让他继位,满朝的文武百官也没有一个能答应这么荒唐的事情的。
皇帝憋着一股心气对赶鸭子上架的郑承运进行教导,可是郑承运之前对政务和朝中百官的情况都没怎么接触过,了解的情况也多是表面,乍一接触这么多内容,脑中的CPU根本运转不过来。
天家现在名义上最为尊贵的父子两人,一个使劲的教,一个迫于无奈死命的学,可是这么多内容的学习,短时间内又怎么能看得见效果,皇帝也只能挑出其中最为重点的内容,让郑承运死记硬背先记住了。
皇帝的身体本来就不好,之前几个皇子们进行大混战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,只是后来发现自己后继无人,仅剩的继承人郑承运还有些上不了台面才死命撑着一口气,让太医想方设法的为其续命。
在之后的这些日子里,为了教导郑承运这个学生,皇帝又耗费
了不少心力,本来就单薄的底子哪里扛得住这么折腾,也就是皇帝一支强大,才坚持了这么些时间。
进了十一月份,随着天气逐渐转寒,皇帝身体里的那丝热气仿佛也被这样的天气给带走了,皇帝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十一月十日,皇帝就在对郑承运这个新晋太子的不放心中,生命走到了尽头。
皇帝驾崩,对整个天下都是一件大事,之后一整个月,整个朝廷都在为此事忙碌,不过皇陵和礼仪都是现成的,因此上上下下都显得从容。
只是在这期间的事情,轮到每个人身上的时候,就不免出现一些状况。
比如皇帝死后,除了正经的皇室众人,朝中的文武百官和身上有品级、有诰命的外命妇,也都要进宫前来哭灵,可不会管他们年龄大小,体力能不能支撑。
而且哭灵的时候,每个人所在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,越是官位高的,离皇帝的距离也就越近,而灵堂的面积是有限的,这也意味着,那些官位低的,很大一部分人都要在露天活动。
可别以为在外面别人就管不到你,不管在屋里屋外,所有人身边都会有御史注视这些人的一举一动,若是在这么大的场合做小动作,或者动作不按规定的程序来,就等着回家自己吃自己去吧。
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,外面的温度已经开始变冷,但是这些进宫朝臣和命妇,因为有规定着装要求的缘故,并
不能随意在身上增加衣物,年纪尚轻或者正处于壮年的那些人还能坚持,但是,那些年龄老迈、身体素质变差的那些人就有些难熬了。
停灵的七天时间,不管是对谁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,不时的有人因为身体支撑不住而倒下,在被身边一旁早有准备的太监或者宫女抬下去后,很快就被送到距离最近党的太医面前,由太医对他们进行诊治。
可能是因为救治及时,这些不堪重负倒下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出现生命危险,都很幸运的保住了性命,也让他们的家人终于松了口气。
之前在这样的场合中,每次都有一些身体素质差的丧命于此,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,这些人都是朝臣的举足轻重的老祖宗,先不说他们之间家人的关系到底如何,就说长辈一旦亡故,整个家族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都要为其守孝,不管官职多大也要主动丁忧,就足够让他们得知长辈们身体状况恶化时真心实意的担忧了。
朝廷上下都讲究以德治国,孝为德之本,因此,一旦臣子们需要为长辈守孝,除了那种特别紧急的时刻,或者特别重要、堪称为中流砥柱的栋梁之才,皇帝一般都不会“夺情”,更多的情况下,就算皇帝夺情,臣子为了一表孝心,还是会在拒绝之后按计划回老家结庐守孝、以博清名的,否则道义上始终有亏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别人翻
旧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