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由武转文已成大趋势的前提下,李绥也不得不寻思自家的今后到底应该怎么走。
幸好上天锤炼,三子李敬行虽然有些先天不足,却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。
就算李绥心知别人对小儿子的夸赞有些水分,但至少说明了这孩子确实在这方面有些天分。
但再有天分,现在年纪也还小,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,在这个皇位新旧交替的时刻,还是安静在家里读书是正经。
所以护国公府面上看着光鲜,实际上暗地里潜藏的危险也有不少。
郑承运的到来,则为李绥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
皇后和皇后诞下来的嫡出子女,先天在礼法上就占有优势,要是李元瑛能生下嫡长子,以后再细心教导,应该也歪不到哪里去,现在立储主要就是立贤、立长、立嫡,那么,太子之位还能旁落吗?
想到太子身上会有李家的血脉,顺利登基之后至少能保李家人三代荣宠不衰,李绥不可避免的心动了。
至于先太子的前车之鉴,李绥也不是没有想过,只是每个人都会有一种错觉,那就是“我是不同的”,李绥觉得,自己并不会最后落到那种境地。
差不多下定决心之后,李绥也将郑承运提出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跟母亲和妻子通了通气,一开始两人都不怎么愿意,但在李绥将道理掰碎了给她们说了几遍之后,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想法。
她们觉得李绥说的有
道理,自家金尊玉贵养大的女娃,怎么舍得让她嫁人之后就低人一头,要论荣宠、论地位,有什么能够和皇后之位相比?
一心觉得自家的孩子完全够格当皇后的两位长辈,这时却没有想到,从小养大的孩子性情上是否适合这个将来的工作岗位。
或许也想过,只是觉得有自家在背后撑腰,李元瑛什么都不需要顾虑罢了。
在之后郑承运沉不住气再次询问时,李绥的语气就又松了一些,只是告诉郑承运,自家对李元瑛这个女儿是多么喜爱,婚姻大事,总要女儿自己喜欢,双方情投意合才好。
郑承运听了,哪里不知道李绥这是准备答应的意思,郑承运也通透,一边想李绥这个未来的老丈人连连保证今后一定不会辜负令嫒,一边又想尽办法制造机会和李元瑛偶遇,还不时的向李元瑛送一些小礼物。
李元瑛先前已经被家人打过招呼,知道自己正在安排自己正在和一个年轻公子议亲,却并不知道郑承运的真实身份,家里爱惜自己,希望自己对未来可能的夫婿掌掌眼,也是长辈们的一片慈爱之心。
等见到郑承运真人之后,只看着郑承运那俊秀的外貌,和接受了二十几年皇室熏陶养出来的一身气度,就觉得远远胜过自己之前见过的所有贵族男子,心里已经是肯了。
郑承运再献献殷勤,温柔小意之下,李元瑛更加不会说出拒绝的话。
李元瑛
也不是腼腆的性子,觉得对方人好,也就直言说给李绥等一众长辈,和郑承运的婚事也就此定下了。
因为李元瑛还没及笄,婚礼只能等到年后,为了两家面上好看,日子怎么也得等过了李元瑛五月的生辰,李元瑛办好及笄礼之后,现在只能是先过礼。
皇室婚嫁之事十分隆重,各种礼仪又十分讲究,不到半年的准备时间还是太短了,只能辛苦礼部的一众官员加班加点,也是没有办法的事。
郑承运宣布迎娶护国公李绥之女为后,在朝堂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郑承运的行动会这么迅速。
后位空悬,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心动,没想到却被一向安分的护国公府摘了桃子。
但众人再一想,又觉得在情理之中,皇后之位这么大的馅饼搁在眼前,任谁也扛不住啊。
不过还是有不少官员向上进言,说郑承运这次选后有违祖制,不应娶勋贵之女为后,希望他早日收回旨意,重新决定后位人选,若实在喜欢,可纳护国公之女入宫为妃。并恳请郑承运进一步充实后宫,广开选秀。
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说,也是有历史依据的。
前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,君主昏庸、官员无能、官场黑暗、吏治腐败、天灾人祸,基本上这些因素都占了个全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戚势力过大,不断干预朝政。
当朝开国皇帝是通过起义推翻前朝
,干翻其它军阀才登上皇位的,真实出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,要按一般的说法,只是一个从地里刨食的泥腿子,争霸过程中没少因为出身问题被对手们嘲笑。
不过在太祖成功取得天下之后,这种议论就少了,就算是那些自矜身份的世家大族对此并看不上眼,在明面上也不敢直言。
不知道太祖有没有为身份问题失落过,只是在登上皇位之后,他就发现了身份低微的一个好处。
因为太祖本身出身微末,娶得妻子也不是什么望族小姐,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,乱世浮沉,这对原配夫妻竟然也走到了最后。
在太祖发迹之后,不是没有人进言他当初的妻子身份实在地位,建议太祖另娶名门小姐为妻,只是太祖为人正直,明言他的妻子嫁他时两人门当户对,之后又上敬公婆,下抚子女,中教弟妹,对其一家劳苦功高,并没有过错之处,自己又怎么能平白无故的休妻另娶呢?
不管这些是不是太祖的真心话,反正太祖重诺重情的形象是进一步树立起来了,这件事情传出去,又有不少人因此愿意跟随他,认为太祖连妻子都不辜负,也不会辜负下属。
反正到了最后,原本最平常的已对夫妻成了天下间最为尊贵的帝后,之后太祖再广选妃嫔,在天下人眼中也是应有之义。
而这个时候,太祖也发现了一件事情,皇后出身微寒,也
省了外戚弄权之祸,至于其他的妃子的家人,严格意义上称不上外戚之名,家人再怎么沾光,影响力也是有限。
因此之后的皇帝再选皇后时,都不会考虑四品以上的高官之女,反而是妃嫔们没什么出身方面的限制,后面也果然看到了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