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将三省六部架构重加整饬,裁撤冗余衙门,增设屯田、市易二司,专理民生实务。
这之后,苏云因除薛党有功,又兼户部尚书之职,深得明帝信任,凡有军国大事,必召入便殿商议。
……
这一日,苏云正在户部衙署核计漕运账目,忽有内监持节而至,宣旨道。
“陛下有旨,着苏爱卿即刻入宫,商议南蛮善后事宜。”
苏云不敢怠慢,忙整冠束带,随内监直入太极殿。
但见周明帝踞坐龙案之上,面色凝重,殿中已聚齐枢密使、兵部尚书等重臣。
苏云行过君臣之礼,明帝便开门见山道。
“爱卿可知,南蛮之地虽已扫平,然其民不服王化,山林险阻,若不能妥善治理,终成心腹之患。朕欲将其地纳入版图,永绝后患,卿有何良策?”
苏云沉吟片刻,奏道。
“陛下,南蛮之患,首在心与利二字。其民久居蛮夷之地,不知礼仪,兼以生计艰难,是以易于反叛。欲收其心,必先利其民,欲利其民,必行屯田、通商、教化三策。”
明帝颔首道。
“愿闻其详。”
苏云毫不藏私,先言屯田之策。
“南蛮之地,虽多山林,然河谷平原之处,土壤肥沃,可开良田。”
“臣请陛下下诏,着退伍兵士携家眷往南蛮屯田,每丁授田百亩,免赋三年。”
“又于要冲之地,筑城设堡,屯兵镇守,既防叛乱,又助农耕。”
兵部尚书王忠插口道。
“苏大人,南蛮瘴气弥漫,兵士恐难适应,如何是好?”
苏云笑道。
“早有准备。唐门暗卫曾遍历南蛮,已探出避瘴之法。”
“于驻地周围广种艾草、薄荷,可驱蚊虫。”
“又教民夫开凿水井,取山泉水饮用,可避疫病。”
“且屯田之兵,皆选自南方军士,本就适应湿热气候。”
明帝赞道。
“此计甚善。屯田既成,粮草自给,边备自固,又能使周民与蛮人杂居,渐染王化。”
苏云沉吟片刻,再次开口。
“南蛮盛产香料、药材、兽皮,而中原缺之,中原之丝绸、铁器、盐巴,南蛮所需。臣请在南蛮各郡设立榷场,许蛮人以土产易中原货物,官府抽税十分之一。又修驰道,凿运河,贯通南蛮与中原水陆交通,使货物流通无阻,此法臣在大周商路之中,便已提过。。”
枢密使李泰皱眉道。
“若许蛮人持兵器经商,恐生事端。”
苏云摇头道。
“可仿互市旧例,凡入榷场者,不得携带兵器,由官府派兵护卫。且铁器只许卖与官府,用于农耕,严禁私售兵器。如此,既利民生,又断其兵器之源。”
明帝抚掌道。
“通商可使蛮人获利,自然乐与朝廷往来,此乃‘以利合心’之道。”
苏云拂了下朝服,再次说道。
“蛮人不知礼义,需设学堂,教以周语、典籍、礼仪。”
“臣请在南蛮各州县设立官学,选派饱学之士为教习,凡蛮人子弟,皆可入学,学成者许以功名,录入官府为吏。”
“又于民间广建乡塾,教百姓识字知礼,祭祀大周先贤,尊奉朝廷正朔。”
吏部尚书陈康疑虑道。
“蛮人未必肯送子弟入学,如何推行?”
苏云胸有成竹道。
“可下旨。”
“凡入学满三年者,免其家徭役,科举考试,南蛮设专场,中举者优先授官。”
“如此,蛮人必趋之若鹜。”
“且可令周官与蛮人首领联姻,以示亲善,其子女入京城太学,习天朝礼仪,归而化之。”